(貴州省金沙縣文化館, 貴州·金沙 551800)
摘 要:金沙彝族人民同其他地區的彝族同胞一樣喜歌善舞,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藝術。盡管由于社會歷史的變遷和漢化程度的加劇,相當多的民歌、器樂曲和民間舞已經消失或面臨失傳,但從現在可以追溯和收集到的部分內容中可以窺見其悠遠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風格迥異的藝術魅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彝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和斗爭的方方面面,是彝族同胞世代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具體內容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舞蹈等。
關鍵詞:彝族同胞世代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彝族民間歌曲;民間器樂(“呣哼”音樂;月琴音樂;打擊樂);民間舞蹈
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市東部,地處烏蒙山脈與婁山山脈交匯處,烏江與赤水河之間。蜀漢時期(221-263年),境內屬羅甸王封疆東境要地,彝族人開始遷入,并逐漸形成縣境的主體民族。
金沙彝族人民同其他地區的彝族同胞一樣喜歌善舞,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的音樂舞蹈藝術。盡管由于社會歷史的變遷和漢化程度的加劇,相當多的民歌、器樂曲和民間舞已經消失或面臨失傳,但從現在可以追溯和收集到的部分內容中可以窺見其悠遠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風格迥異的藝術魅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彝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和斗爭的方方面面,是彝族同胞世代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具體內容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舞蹈等。
一、民間歌曲
金沙彝族民間歌曲從歌唱內容看,可謂包羅萬象。無論生產、生活、愛情、禮俗、戰爭、歷史等皆有涉及。從歌唱語言看,可以分為三類:1、專用彝語唱的民歌。其語言特征與相鄰的七星關、大方、黔西等縣區基本相同,同屬水西土語區,具有較鮮明的民族性格特征。2.用漢語唱的民歌。由于金沙歷史以來與漢文化的接觸較早而且比較廣泛,彝族同胞逐漸改說漢話,于是就用漢語來唱彝歌。這類民歌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漢族民歌的音調成分,其風格上呈現出明顯的開放性。3、用彝漢雙語混合演唱的民歌。這類民歌特征介于前兩者之間,呈現出彝漢文化的雙重性和兼容性。從民俗背景和社會功能可分為:1、情歌。是彝族青年男女在愛情生活中所唱的歌曲。這類歌多是未婚男女在野外演唱,因此也被狹義地稱為“山歌”,但也有一些已婚男女在某些聚會場合為了逗趣或開玩笑而對唱情歌。2、婚俗歌曲,也稱“酒禮歌”,是彝族傳統婚嫁禮儀中所唱的歌曲。如“哭嫁歌”、’攔路歌”、“敬酒歌”、“夜宴歌”等。3、喪葬歌曲。彝族因歷來崇尚祖先崇拜,在給仙逝老人辦喪事時,其傳統的做法是必須請“布摩”(彝家先生,即專司祭事的很有彝文化學問的長老師人)為其超度。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有一位“罵卸”(即“統兵元帥”,協助布摩并根據布摩的指令去具體操作各程序的人),除布摩要念唱如“指路經”、“獻牲經”、“獻藥經”、“宴祭經”、“獻酒經”等眾多經文外,“罵卸”和在場的親朋還要唱“啃哄”(悼念歌),以表達對亡故老人的追思。4、勞動歌。彝族人民生性勤勞,在各種勞動場合都有表現和反映與其內容相應的各種勞動情景的歌曲,除了在勞動現場邊勞作邊歌唱外,還在某些娛樂場合模擬勞動動作邊歌邊舞,形成淳樸而獨具情趣的勞動歌(舞)。如:點蕎歌(舞)、撒麻歌(舞)等。5、生活歌。指在日常閑暇時所唱的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各種歌曲,有時還唱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或對先祖的追憶。如“六祖起源”等。6、兒歌。彝家少年兒童在嬉戲、玩�;騽趧臃拍吝^程中往往要唱一些簡短明快的歌曲,有時還伴以某種手勢、動作或舞蹈,富有天真爛漫的童趣,體現了他們對生活和某些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二、民間器樂
金沙彝族民間器樂內容豐富,曲譜成套而獨特,而且樂器多為民間樂手自己制作。外形古樸,發音優良,至今傳承較好。包括:“呣哼”音樂、月琴音樂、打擊樂等。
(一)、“呣哼”音樂:“呣哼”(因各地方言不同又有“莫轟”、“姆齁(hou)”、“馬哈”等叫法),是一種由彝族祖先發明制作的古老的雙簧吹管樂器,歷史悠遠,伴隨著彝族喪葬習俗沿襲至今。
據古彝文獻《那史紀透·莫轟紀透》、《那史紀透·畢禮紀透》、《凱謳歌》等記載,“呣亨”這種樂器是彝族先祖聽到巖洞中各種好聽的聲音后,受到啟發而發明制作的。最初用“畢禮”(草管管)和竹子制作,后來改用木頭制作,一直沿襲至今。由于外形很像嗩吶,因此常被人們稱叫“彝族嗩吶”,方言稱叫“撒喇”,其實它并不等同于嗩吶。(嗩吶來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帶,在金、元時期才傳入我國中原地區,距今僅約700多年,無論從材質和形制的差異以及淵源來看都不屬同一物。據專家推論,彝族呣哼的產生要比嗩吶傳入我國的時間早2000多年,這在2009年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學報上刊載的《莫轟不等于嗩吶》(周正軍、胡家勛)一文中已作出精辟論斷)。
1、形制:金沙境內及周邊地區的彝族呣哼吹奏者很多都會自己制作呣哼,或請當地手藝比較高的呣哼制作師制作,他們有專門的工具和精良的制作技藝,選用優質桐木制作。分喇叭、按孔管、哨子三部分,各部分可以拆開。按孔管正面有音孔七個,背面近巔子處還有一個按孔;哨子用草管或竹管來做,分頭巔二巔,插入管身上端的二巔可以伸縮,以調節音準。在哨子插入管身處還套有一個小圓盤,稱叫“篤氣盤”。
2、發音:呣哼發音分平吹發音和超吹發音,常用音域一般在筒音以上11度,這部分音用得較多。用超吹的奏法還可在11度以上吹出6-8度,用得相對少些。最低的四度范圍內的音厚實低沉,略帶沙沙聲;中間八度為中音區,發音明亮豐潤,容易控制,表現力強;之上為高音區,發音緊張尖銳,響亮刺耳,穿透力強,不容易控制,尤其不容易弱奏。
凡學吹呣亨的人都會唱譜,各音的唱名分別是:“低、咚、歹、外、啰、奪、嗨、乃、立、哦、呆、喚、輝、隴”等,這是任何一種嗩吶流派都沒有的記譜和唱譜方式。
3、演奏形式和技法:呣哼傳統吹奏方式為兩支一起配合吹奏(稱一公一母),并用牛皮木鼓和鈸(俗稱“鉸鉸”)為其伴奏,合稱叫“一潑”。兩支呣亨在共同把握好主旋律的基礎上常即興奏出支聲聲部,一支往高音方向支聲,一支往低音方向支聲,稱一反一正,還有“扣”的說法,吹低音的一支常出現最低的筒音�?傮w聽來給人以若即若離之感,再配以牛皮木鼓和鉸鉸的即興伴奏,更是韻味十足,特色鮮明。
呣亨的發音原理與演奏技法跟普通嗩吶有很多相似之處,其吹奏技巧包括:(1)循環換氣;(2)連奏(不換氣不另舌奏);(3)舌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音等);(4)簫音,又稱喉音、吼音;(5)滑音;(6)顫音;(7)疊音(打音);(8)墊音。此外,吹奏轉調是呣哼演奏的一大特色,尤其往屬或下屬方向的轉調更為自然。
4、曲調特征:呣哼曲調婉轉明亮,超吹時較為高亢,而且常通過移調和轉調形成調與調式色彩的對比。調式多為徵、商調式或徵商混合調式。也有部分宮調式或宮羽混合調式。曲式結構及發展方法有:三合、四扣、四路八扣、正四路、倒四路、正到點、反到點等。這是普通嗩吶曲乃至其它民族音樂中所沒有的較為獨特的曲式結構與發展方法,具有較高的音樂學研究價值。
5、曲譜:由于有多種樂曲發展方法,可以變出更為豐富多樣的曲目,有的樂手可連吹幾天幾夜不重復。金沙馬路鄉一帶由于與大方縣長石、七星關區田坎寨、三官寨、龍場營等地毗連,交往甚多,而且多姻親關系。這一帶的呣亨樂手常在一起或隔河竟吹,比誰吹的曲目多(不準重復)。為了計數,他們往往每吹一曲就在米篩的一個孔里插一根竹簽,幾天幾夜吹下來,有的可達三米篩竹簽,可見其曲目之多。
如此多的曲目大致可分為喜調和哀調兩大類。喜調樂曲一般用小呣哼吹奏,發音較為尖、亮,樂曲也相對短小,曲目也少得多,主要在結婚、祝壽、喬遷、上梁、踩財門等喜事場合吹奏,以營造喜慶祥和的氣氛。如“上壽調”、“接親調”等。哀調只能在辦喪事時吹。凡彝家人辦喪事,哪怕辦得多簡單都離不開呣哼。首先,主人家必須請一潑坐堂呣哼,陪伴布摩在堂屋內亡靈旁,按布摩主持祭事的程序吹奏。哪一個程序哪一個環節吹奏什么曲子是有套路的,不得憑空亂來。這些眾多的哀調又分新譜、草譜和老譜三大類。具體分類概況如下:
1、喜調:包括結婚、祝壽、上梁、踩財門、喬遷等喜事場合中各個環節吹奏的多種曲譜。
2、哀調:①新譜:包括純新譜、營上譜、新譜夾草譜、新譜三合,新譜四路、新譜正到點、新譜反到點、新譜八扣等。
②草譜:包括新草譜、老草譜、純草譜、草譜夾新譜等。
③老譜(又稱“獻酒曲”):包括純老譜、老譜三合、老譜正四路、老譜倒四路、老譜八扣、叫譜、唱譜等。
(二)、月琴音樂:金沙彝族同胞歷來比較喜愛彈奏月琴,過去很多人家都掛有月琴。由于其彈奏場合不像呣哼那樣受到局限,無論在家屋、院壩、聚會場合,或在野外勞動放牧都可以彈,以消遣疲勞,愉悅心情。特別是在某家有大凡小事時,更是彈奏月琴的樂手們表現自我,展示演奏技藝的好時機。這時,眾多親朋圍坐在一起,一邊彈一邊唱,即可一人獨奏,又可多人齊奏,甚至眾人一起邊彈邊唱邊舞,場面熱鬧壯觀,極富濃郁的生活韻味。
1、彝族月琴的形制與特征
金沙彝族同胞彈奏的月琴都是自己制作的,或請寨鄰中制作技藝比較精湛的琴師制作,有的琴師還專門制作月琴出售,以此維持生計。他們多選用無疙瘩的優質桐木為主要原料,用尼龍弦或鋼絲弦。音箱有圓形和八邊形,板面上在弦的兩邊刻有對稱的各種裝飾圖案式音孔。弦分里弦和外弦,俗稱老弦和子弦或母弦和公弦,按五度定弦。無論里弦外弦均為兩根(材質粗細相同),呈同度挨近排列,使彈出的音為同度雙音,不單調。由于里弦外弦各為兩根,所以有四個弦鈕,但有別于普通按g、d1、g1、d2定弦的四弦月琴。從弦枕到音箱面板上一般裝有十個品,其中,八個大品兩個小品。音域在15度以上,低音區(尤其是里弦上的音)音質厚實沉著;中音區音質明亮、豐潤美妙;高音區發音纖細、略顯緊張,極具顆粒性;極高音區的音較干,少用。
2、演奏法
多數彈奏者一般憑手(用指甲)就彈,也有的用撥子彈,技法包括“彈、挑、掃、滾、撇”等,既彈單音,又彈雙音(和聲音程),還可彈出滑音及很多裝飾音。
由于月琴過去在彝家社會生活中極為普及,磨練出了很多技藝高超的琴手。他們在聚會場合彈奏時,往往要邊彈邊耍些花樣,炫弄技巧,引起觀眾的好奇和稱贊。如:有的彈著彈著把琴頂在頭上去彈;有的彈著彈著把琴背在背上去彈;有的彈著彈著又扛在肩上去彈,……可謂豐姿綽約,儀態萬千,伴著美妙動聽的琴聲,讓人目不轉睛,失魂落魄。
3、月琴曲譜
金沙彝族月琴曲譜很多,過去有的樂手可彈上百首,但多數都伴隨著老樂手們的辭世而消失。總體可分為:(1)專門的彝族月琴譜。(2)各種古曲譜。(3)各歷史時期流行的歌(樂)曲曲譜。目前,僅能采集到的有:“大年調、三鞠躬、蓮花鬧、九連環、十月飄、半年春、母狗歌、三合譜、筷子舞曲、呣哼調、虞美人、遇餓男、賭錢歌、公公趕場(正彈與反彈)、嬢嬢趕場、寡婦上墳、寡婦唱、刮地風、九板十三腔、孟姜女、英臺花鼓、手把鋤頭、巖板上栽花”等,以及各種彝歌調子(在彈奏時作很多月琴器樂化處理)。
(三)打擊樂:金沙彝族打擊樂包括伴奏打擊樂和三人響器
1、伴奏打擊樂:包括牛皮木鼓一個,小鈸(俗稱“鉸鉸”)一付。凡吹奏呣亨都離不開這兩件樂器為之打擊伴奏。其伴奏方式主要根據不同呣哼曲調給以即興配奏。在強拍位置往往加以強調,其它節拍位置可自由加花。當呣哼奏至強烈的長音時,以碎打的方式給以烘托。一般情況下,凡會吹呣哼的樂手都會打擊伴奏。但很多不會吹奏呣哼的愛好者也常加入到打擊伴奏中來,由于長期耳濡目染,往往都能心領神會地為呣哼伴奏。
2、三人響器(彝語稱“司約嘣嚓”):樂器包括小逗鑼、大鑼、鈸三件,由三人一起配合演奏。常用于婚喪嫁娶、祝壽等場合,以增添熱鬧氣氛。
打小逗鑼的人為指揮,另兩位要根據他的動作手勢找到點子才能配合默契。打小逗鑼的人往往邊打邊玩些花樣,以吸引觀眾。如:有時把小逗鑼拋向空中,有時在手中旋轉。通過不同的打法,再加力度、速度的變化,可以摹擬人說話或動物吼叫,甚至表現野獸打斗及人類的各種勞動生活情景。過去的打法和形成的曲牌很多,由于社會生活狀態的變化,會打的老前輩漸漸辭世,年輕人也多外出務工,學的人越來越少。目前,僅少部分人還會的打法和曲牌有:“軟八錘”、“硬八錘”、“八大錘”、“新剪刀”、“老剪刀”、“坐臺譜”、“歡迎譜”、“三響聲”、“三山猴”、“猛虎下山”等。
三、民間舞蹈
彝族人民不僅喜歡歌唱,也善于舞蹈。他們或模擬各種生產勞動動作,并進行藝術提煉和加工,形成表現各種勞動情景的舞蹈。如“點蕎舞”、“撒麻舞”等;或將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某些富有動感的姿態、步伐、手勢加以美化提升,形成生活情趣濃郁的舞蹈。如“衣角舞”、“手帕舞”、“披風舞”、“筷子舞”等;有的舞蹈還蘊含古樸的圖騰崇拜。如通過披風舞對所崇尚的山鷹、黑虎等動物及英雄人物進行活態的再現,極富內在神韻和個性張揚;有的舞蹈則高度濃縮和綜合提煉,根據所表現的內容,或緩或急,或快或慢,或內在生動,或粗獷豪放。如“月琴舞”、“火舞”、“祭祀舞”等。不僅樂在其中,更是美在其中。
【作者】張榮冠(1966-),男,彝族,貴州金沙人,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副研究館員, 從事作曲創作、音樂理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