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是是群眾業余進行自娛自教的活動。它有三大特點:群眾性、業余性、自娛自教性。群眾性是相對政府性而言,它不是帶強制政令性的義務,而是群眾自主選擇的權利。業余性是相對職業性而言,它不是為謀生賺錢而從事的職業,而是為培養興趣發揮特長而選擇的愛好。自娛自教性是相對社會教育性而言的,不是社會強加給個人的義務教育,而是自愿參加的、自娛、自教、互娛、互教,與他人平等的文化交流活動。顯然它先于專業文化而存在,是專業文化的起源,與人類起源一樣古老。
一、群眾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搖籃
原始人群用石器打敗猛獸后,大聲喊叫、手舞足蹈,那時就產生了原始歌舞。休息時,他們模仿打獵時的動作和猛獸狼狽相時。獲得快感的滿足和技能的提高,開始是無意識的本能活動,后變為有意識的自娛自教活動,那就是原始的群眾文化交流活動。這些文化成果不斷積累,世代相傳,由于災害和戰爭,也有不少成果失傳。當傳承的成果持續地大于失傳的成果時,就形成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這使猿人脫離動物界,從此宣告了人類社會的誕生。可見,正是群眾文化成果的持續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生成。
在猿人社會,也會出現一些原始歌舞之類的萌芽和謀生技能的某種提高,但失傳的技能總是大于或等于新創技能,技能提高只是斷續出現的偶然現象,它隨著高技能者的死去而失傳,所以他們仍滯留于動物界而無法持續進化。這就是人類與動物界的區別分界。這里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在原始歌舞中產生的語言技能。這是猿人交流文化成果的主要渠道。
二、群眾文化是專業文化的源泉
隨著群眾文化的持續積累,產生了各種文藝門類:舞蹈、音樂、神話、傳說、巫術、詩歌、曲藝、建筑、文字、書法、美術、文學等。特別是文字的發明,使人類獲得跨時空傳播文化成果的技能,失傳的成果可以借助文字留在史冊上或文物上,必要時可由后人復制或重造。這就是文明時代的誕生。曾有書記載:"文化發展八部曲:一、女姻補天;二、有巢氏樹上建巢;三、隧人氏鉆木取火,穴居;四、神農氏嘗百草,發明農業;五、黃帝觀北斗,發明指南車和歷法、文字:六、堯推廣歷法、成功禪讓;七、舜處理人事關系的原則汀L、禹順水而治,便民安居樂業。"其中的巫術本為原始人的的真誠信仰,出于對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與后來成為統治者騙術的巫術有本質區別。所以我把它作為原始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門類和階段,它是文字文明和專業文化的母體。專業文化產生之后,即以成熟的文字為載體的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逐漸起了統帥作用,由此產生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大分工,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大分工,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大分工。從而推動了專業文化獨立的快速發展,群眾文化卻處于相對落后地位。
三、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
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盡管專業文化水乎遠遠高于群眾文化水平,但群眾文化不僅是專業文化的本源;也是各種文化的基礎,削弱這一基礎,各種文化都成為無源之水,空中樓閣。當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發展到極點的時候,當專業文化嚴重阻礙群眾文化發展,形成尖銳沖突的時候,總是出現"象牙高塔垮臺"的"損余補缺"局面。然后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專業文化的"象牙高塔"。要避免上述悲劇的重演,就要正確認識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全球文化的關系、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與未來文化的關系,不能簡單地厚此薄彼,不能粗暴地黨同伐異,而要把握其自然規律,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電腦網絡文化出現,預示著未來文化的發展大趨勢。未來是多元文化全球混戰時代,是群眾思想情緒大動蕩、大變革、大改組的時代,是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大融合、促使文化水平大提高的時代。無論多么高雅的專業文化都必須在與群眾文化的融合中實現自身價值,如果阻礙群眾文化大潮發展,必將被沖垮。
在全球大背景下,一個國家的群眾文化建設必須放置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全盤考慮。我們恰恰又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底蘊的大國,群眾文化必定要融人世界文化發展過程。發掘群眾文化遺產就是為專業文化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素材資料,可以促進專業文化的發展。群眾文化和專業文化相輔相成,才能適應當今社會潮流,能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