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它對人的身心具有多方面有益的影響,對于處在生長發育的少年兒童尤其重要。正鑒于此,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孩子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從而引發的“少年鋼琴熱"也一直久盛不衰。怎樣使孩子在學琴之初就走上正路,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幼兒學琴的優劣
初學鋼琴的孩子大多為五、六歲的幼兒。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正處在骨骼、體力、智力的技能的關鍵時期。從優勢上講,五、六歲的孩子大腦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對新事物的求知欲望較為迫切,在鋼琴學習中如有正確的教育就會打下良好的“童子功”;從劣勢上講,正因為他們處在思維活躍期,很難保證有較長的練琴時間,同時對于曲子的理解,正確彈奏方法的掌握上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
二、幼兒鋼琴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以興趣為依托
愛因斯坦曾說過:“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音樂亦如此。教師應本著“愉快教育”的理念,使孩子在身臨其境中切身體驗,激發少兒學習鋼琴的熱情,特別是入門的學習。我們應根據少兒的心理特點來引導他們從具體形象性向抽象性過渡,尤其是運用直觀、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以及聯想、類比等方法,可以使少兒更快、更容易地接受和掌握所學內容。
“講故事”是少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方式,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鮮明的形象,無論是真實的或是虛構的都能充分激發少兒的想象力,讓孩子親身走進故事中,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為了提高少兒學習鋼琴的興趣,增加對鋼琴學習的可接受性或適應性,將故事情節融人到動態的鋼琴教學之中。一方面,由于他們所熟知的故事感興趣,有利于學習過程各階段的茸然銜接,形成連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直接樹立各種音樂形象,有利于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理解。同時,運用少兒的語言與其對話,作形象描述,會使少兒在內心產生共鳴和親切感。
(二)以圖畫視譜為手段
如果說音樂是一座藝術宮殿,那么樂理知識就是開啟這座宮殿的鑰匙,因此樂理知識在鋼琴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然而樂理知識自身的理論性、抽象性.使它不如歌唱那么感性、直觀。而且,這時期的孩子又處在感性接受能力相對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年齡段。使得形象化教學在樂理知識的教學中顯得更加必要。為此我們可運用形象教學方法中的畫面輔助等方法幫助孩子理解。
我們設計一幅畫面:五條河流與五條小路相間出現.河流代表五線譜的35724,小路代表五線譜的24613;重要的是在主要的河流與小路的位置安排好不同的“人物角色”。
這樣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音符,用河流和小路代表“線”和“問"化抽象為形象,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思維。
(三)以節奏游戲為方法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骨架。節奏及節奏感的培養在鋼琴教學中同樣至關重要。同時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于孩子來說,更難于理解和接受。這也是由少兒的生理發展特點來決定的。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有效掌握呢?運用形象化教學法中的打比喻、做游戲等方法,問題便迎刃而解。
在講切分節奏時,我們可比喻成口令中的“向右轉”、“向左轉"等;又可將附點節奏比喻成“立正”等。再如,捌門讓孩子體驗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速度變化時,可讓孩子根據速度的變化來改變步伐,同時把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分別比喻成爺爺、爸爸和自己,并且讓弦子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此游戲讓孩子切身體會速度的變化。這樣不僅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四)以形象比喻為技術的催化剎
在整個鋼琴教學中,興趣的培養、識譜的訓練、節奏的理解等都是為彈奏技術而服務。因此,選擇合適的童言兒語來形象比喻是最能帶動孩子提高演奏技術的催化劑。
1、五指練習:五指練習要求手指具有曼活性、獨立性和力度。解決獨立性問題可以把五個手指頭比作五個值日生,輪到誰值日誰就該彈,沒有輪到值目的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休息,不可亂動。訓練手指力度和靈活性時可把手指運動比作小雞啄米,指尖是小雞的嘴巴,啄米時非常有力、靈活。逐漸訓練孩子的指尖感和靈敏度。
2、音階、琶音練習:主要是解決大指轉彎時運動和彈奏的流暢性。彈奏的手指動作可以比作蹺蹺板。大指轉彎可以想象手型像一座拱橋,大指是汽車,大指轉彎比作汽車從拱橋上經過,要平穩,先開慢然后過渡到快。開汽車(大指) 要靈活,要積極主動,拱橋不要搖動。教師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形象化教學,將彈鋼琴的要領教給學生,使之通過練習逐步掌握音階和琶音彈奏技術。
3、雙音和和弦的彈奏:彈奏雙音與和弦時要求多個手指同時下鍵,聲音整齊就是要求孩子在彈奏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可將這一技術難點比作士兵齊步走,要求腳步整齊有力。
(五)以選擇生動的樂曲為目的
要學會運用音樂形象比較鮮明的樂曲。比如:選用《青蛙跳舞》、《跳橡皮筋》、舒曼的《騎士》等類似這樣的一些作品都比較適合初學步兒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孩子易于理解也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孩子有興趣的東西遇到困難也容易克服了解了的東西也就能較好的表現出來。同時把這些形象鮮明的樂曲也可以編成小故事,讓孩子在老師的解釋下展開聯想。老師也可以將故事情節與譜例結合起來,這樣孩子就能理容易接受。
練習是一個把各種理論和技巧統一起來的過程,所有的問題都要在練習中解決,好的練習習慣和科學的練琴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練琴效率和質量,所以從啟蒙階段老師就要幫助少兒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
1、練琴習慣
練習習慣是比練習更為重要的素養,一次練習或幾次練習僅僅影響到一次或幾次的練習效果,而某種練習習慣則會影響到整個學習過程,甚至影響到最終的學習效果。
首先,要有目的性。就是說每做一次練習都要有目標問題,練習了就要解決。其次,注意力要集中,這是學習的好品質,是良好習慣的重要標志。再次,要善于運用方法。不講究方法恐怕只能事倍功半。這幾點對于好學的成人學生不難做到,可對于少兒學生就不那么簡單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都沒有目的性,注意力也不集中。老師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問題,然后用可行的辦法來訓練他們。例如在陪學生練習時,每一遍都給他提出一個要求,給他一個目標去達到,久而久之,他們自然而然地被潛移默化,會帶著目的去練習。
另外,少兒注意力集中的時問大概在20一30分鐘內,超過了這個限度,幾乎是無法集中的。因此,老師切不可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急于求成地讓他們無休止地練,只需在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內嚴格要求。
2、練琴方法
好的練習方法有很多,如慢練、分解練習、看背結合等。
慢練的優點在于把快速彈奏時來不及想來不及做的事變得可以做到,并在練習后加快速度了也能做到。在指導少兒慢速練習時,要時刻提醒他們眼睛走在手的前面,去看路,把看到的東西反饋給大腦,讓手做出相應的調整,提高完整性與準確性。
分解練習包括分段、分句、分手、分聲部練習等。用這種方法來練習就要更有目的性.在分的過程中就把遇到的問題解決掉,如技術上的困難或者聲音層次的模糊等。但不管對何種程度的學生,要求學生在初次彈奏一首曲子時,都要,完整地視奏一遍。對樂曲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再分開練習。這對培養少兒學生的音樂完整性的意識很重要。
看背結合也很重要,很多少兒都是能背譜了就不再看譜了,這樣不好。首先是不能薦從譜子上發現新的問題,也許譜子有認錯的地方也發現不了,反復練習錯的東西。其次,老是看著鍵盤彈,無法增強手對鍵盤的熟悉程度,影響視奏能力的訓練。背譜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要更熟悉鍵盤,提高視奏能力。因此,從啟蒙階段開始,老師就要要求少兒學生盡量看著譜子彈奏。
還有一點,在第一堂課就要讓少兒知道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用耳朵聽才能感受得到。在之后的學習中,要要求學生下意識地去聆聽自己彈出來的聲音.去辨別是否好聽,去表現樂曲的情緒,讓學生覺得自己時刻都在演奏。
要想讓5—6歲的孩子能練好琴,既不能完全一手包辦,也不要把練琴當成孩子一個人的事,家長要適當參與進來,可以把游戲加入其中。如要求孩子在彈幾遍不錯的基礎上,根據曲子的情緒的起伏、節奏的快慢家長進行甚口興表演,或學小兔跳,或學蝴蝶飛,讓孩子在興奮的狀態中完成鋼琴練習,同時也融洽了家庭氣氛。
總之,幼兒學琴趣味第一,讓孩子又能學好琴,又能不失去其興趣,是老師和家長要注意的第一要素,只有這樣才能為幼兒學琴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