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笙制作时间:2018-07-26 阅读 苗族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 笙斗又稱氣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紋理順直、質地松軟、少疤節,外觀呈紡槌形,長46厘米~56厘米、寬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細端再接一根長15厘米左右、外徑1.8厘米左右的竹管為吹口。制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掏出內膛,待裝入笙管后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黃色,外部涂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 在笙斗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笙管,多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處裝有一個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銅制簧片,每管近斗處開有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徑細、竹節長、粗細勻、竹壁薄,通常在直徑 1.2厘米左右、每節長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選生長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為佳,這時的竹管竹質堅韌、表面光亮、不易蟲蛀。各種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蘆笙,笙管的高度也不盡相同,最高音笙(民間稱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腳,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為例,笙管高度分別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腳后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類推。 簧片多用響銅制作,《尾蕉叢談》一書載有“長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響銅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為例,長度分別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寬度分別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類推。簧料下好后,劃出簧舌輪廓線,用小鑿子鑿透,銼削掉毛刺,放入爐火中加熱,待到微紅時,用鉗子將簧框略微夾攏一些,使舌與框之間縫隙縮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這種經過“火炙”的簧片,吹奏時省力。簧片也可用黃銅制作,但不及響銅制的發音脆亮。 共鳴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顯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異,以c、c1、c2三音為例,管長分別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類推。以上所述為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蘆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則流行著另一種形制的蘆笙,笙管用白竹或筍殼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兩道竹篾箍緊,笙斗制作時中間不剖開,而是從粗端挖起,直通細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圓木塞把粗端開口堵嚴,再用數道化篙皮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