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火把節作者 王繼超 直立行走的古猿食用火炙烤過的熟食后,大腦得到充分的發育與擴張,從而進化為原始人,學會制造與使用工具,把人和動物徹底區分開來。經過新舊石器時代,隨著火的使用技術日臻完善,金屬的冶煉開始出現并被制作成工具,才使人類的生存手段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從而進入文明社會。這就是火給人類帶來的幸福,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火;而彝家對火情有獨鐘,并以火崇拜為核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火文化,在56個兄弟民族中被稱為“火的民族”。 在黔西北的廣大彝族聚居地區,多年來均有過“火把節”的傳統習俗。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2011〕14號)文件下發,赫章“彝族火把節”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序號:458;項目編號:X-10;項目名稱: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赫章縣)。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有許多優美的傳說。有一種傳說是這么說的:從前,有一個叫做諾魯的彝家寨,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男的叫布婁,女的叫舍瑪。舍瑪精心繡制一個閃光的香包給丈夫布婁佩戴,布婁于是連交好運,每次出征都得勝而歸,并總是能逢兇化吉。這件事不知怎么讓酋長茲摩阿紀知道了。舍瑪天仙般的美貌和精巧的手藝,都讓阿紀垂涎三尺,魂不守舍。阿紀借派布婁出征之名,在半路上把布婁給殺害了,奪得布婁佩戴的稀世珍寶——閃光的香包,接著派兵搶去舍瑪,逼迫舍瑪隨即與之成婚。舍瑪假裝答應阿紀,要求阿紀于這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以900捆高山柴、900捆平壩柴為布婁焚尸,以打牛染紅山頂、打羊染白山腰、打豬染黑山谷為布婁作祭為條件,方才應允。阿紀為抱得美人歸,成婚心切,只好按照舍瑪的條件勉強去做。正當給布婁焚尸祭祀之際,舍瑪趁無人注意之時,縱身投入焚燒布婁的大火之中,以死殉情。后人為紀念舍瑪,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舉火把紀念她,由此演化為節日。 還有一種傳說敘述道:很古很古的時候,勤勞勇敢的彝家人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豐收了,可天王耿茲卻不愿讓彝家過上好日子。他派下一個名叫阿且的大力士來踐踏莊稼,彝家人義憤填膺,紛紛推舉勇士阿榮同阿且比試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敗下陣來,逃至點吐山時被阿榮追上殺死。天王耿茲惱羞成怒,連降雨點般蝗蟲,要把所有莊稼都吃光。彝家人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徒勞了,于是每人手執一支火把,把所有蝗蟲一燒而光,奪得了豐收。從此,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就成為彝家人點燃火把,除惡滅害、共慶豐收的盛大傳統節目。 彝族“火把節”,彝語稱之為“朵扔吉”,源于彝族十月太陽歷。實際上,彝族火把節是根據彝族十月太陽歷來定的。一年以十個月計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計算,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節,斗柄正下指南為大寒,在這段時間過十月年節,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為大暑,在這段時間過新年,即火把節,又叫做星回節。后來此種儀式經過發展演變,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飾展示、斗牛、賽馬、摔跤、打陀螺、蕩秋千等活動內容,遂演變成為今天的“火把節”。 火把節期間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村寨中散發出咂酒誘人的香味,百聽不厭的鄉音旋律從嗩吶、月琴、口弦等各種古老樂器彈奏而出。 青年男女們也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絢麗多彩的服飾與才藝,賽裝與選美活動也會在此期間有序地展開。 節日的撩動,會讓人心馳神往,同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前來觀光的賓客匯集一起,去通過用花和松枝扎制的迎賓彩門,在以金、銀、銅為序的三道門的通行中,品嘗彝家小伙抬出的咂酒、彝族姑娘捧出的水花酒。為領略彝族濃濃的風情,迎賓舞曲會把你同主人家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彝族歌舞《阿西里西》的旋律讓大家手拉手,心連心。 火把節期間,你還有機會觀賞彝家的賽馬、摔跤、斗牛、斗羊活動。獲勝的小伙子,還有那賽贏的馬、牛、羊,都給披紅戴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石峰下面,箭竹叢中,杜鵑樹下,百合花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分作兩隊,大展歌喉,用長篇“咪古”古歌對賽,比才斗智;涓涓流淌的小溪兩岸,有青年男女在玩用蛇皮、竹筒和麻線制作的“順風耳”,在相隔幾十米的兩端互打“土電話”問候,一首首“曲谷”情歌從話筒的這邊送到那邊。 臨時搭起的攤點上,擺滿彝家的“蜂蜜蘸蕎粑粑”“蕎飯下凍肉”“全羊湯鍋”“燕麥湯圓”等風味小吃,讓人一飽口福。 當夜幕降臨時,彝寨的每戶人家都要不約而同地點燃火把,進行象征性的驅蟲活動。火把繞自家的住房一圈后,大家又要把舉著的火把匯集到一起,這時的火把會形成一條條火龍,噴出熊熊的火焰。順著村寨轉兩圈后,移至田間地頭,山坡林下。這景致,猶如繁星降臨彝家山寨,把山寨、田野點綴得格外美麗。 待一會兒,山上的人們陸續回到村寨邊,燃起一堆堆篝火,圍著篝火,在嗩吶、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開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蕎舞》《烏蒙彝舞》等歡快的舞蹈,一次次將火把節的活動推向高潮。 來源:畢節試驗區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