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教學中的情感訓練 納雍縣教師進修學校
情感是人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只有通過情感體驗的訓練來進行教學,學生才能從內心體驗音樂的美感。
一、聽覺情感訓練
聽覺情感訓練是通過聽覺來培養學生的內心感受。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選取不同情感的歌曲或樂曲讓學生欣賞,讓學生體驗出不同旋律的情感色彩。例如:欣賞輕快活潑的輕音樂曲《喜洋洋》和如泣如訴的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通過兩種情感的鮮明對比,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一種是歡樂無比、興高彩烈的情感;另一種則是悲憤欲絕、壓抑苦悶的情感。再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臺》,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同窗三載”的活潑愉快的情感,“樓臺會”的細膩、纏綿的情感,通過聽覺從內心體驗、比較、辨別,讓學生從心靈深處體驗不同旋律,也就是“情發于心”的體驗。
二、視覺情感訓練
視覺情感的訓練一方面是讓學生看樂譜后,根據樂譜的速度、節奏、節拍、旋法、風格等特點,體驗出樂曲的情感。另一方面是通過觀看電影、電視、錄像或其他媒體的畫面表象和聆聽音樂或演員和老師的有表情的演奏(唱)時的情感表現從而激發“樂者,心之動也”的功能。例如,讓學生看樂譜《金蛇狂舞》時,先把曲名讓學生分析體會,然后再讓學生視譜、唱譜,通過聯想,想象出歡慶時的熱烈情感。這種情感訓練必須是長期的,并與欣賞教學同步進行,學生才能由淺入深地達到一看樂譜便能說出樂曲的基本情感。
三、運動覺情感訓練
運動覺情感訓練是讓學生把內心對樂譜的情感體驗運用到演奏、演唱和面部表情之中,學生在演唱歌曲或演奏樂曲時,往往只演唱(奏)音符,缺乏情感表達。除了技術上的提高外,情感的內部體驗和外部體現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詩人白居易的琴法很高,每次彈琴之前,必先醞釀感情,沉入作品的意境,常常“自彈自感暗低容,別有深情一萬重”。在描寫彈琵琶時,有“轉軸拔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這是內部感受和外部體現道明了演唱(奏)時,運動的各器官要服從內心感受的情感支配。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演奏或演唱時,必須“動之情”。例如,指導學生演奏《采茶舞曲》時,教師要以形象、生動、親切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情感,語言必須言簡意賅、合情合理。然后通過學生心理感受,把情感運用到手的運動上并通過技巧和面部表情把樂曲的內蘊之情揭示出來。
四、時間覺情感訓練
速度是時間覺表現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同速度的樂曲有它不同的情感表現,讓學生體驗不同速度的樂曲,便產生相應的所需要的各種情感體驗。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述琵琶演奏速度時這樣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形象地表現了速度、力度不同,樂曲的情感也就各有差異。
在進行時間覺訓練學生情感時,可采取慢速和快速、中速與慢速、中速與快速的樂曲進行對比體驗。讓學生在時間的快、中、慢上感受音樂。例如,讓學生聆聽或演奏快速的樂曲《賽馬》和慢速的樂曲《二泉映月》,學生會深切地體會到快速的樂曲具有歡欣喜悅的情感,慢速的樂曲則具有抒情的情感。
上述各種情感訓練,往往是綜合性進行。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首先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讓學生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音樂情感在表達中的重要性,進入一定的情感意境之中。如教師多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富有表情地范唱范奏,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在實踐中發揮學生的情感表現。其次是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聲調表情和體態表情來加強內心感受的外部表現,這樣學生就會自我升華,把樂曲中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發表于《貴州教育》2002年第四期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