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館,經費的拮據,一直是困擾公共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瓶頸”。而在中央財政解決了文化館“免費開放”的專項經費后,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卻并沒有“萬事大吉”,仍然面臨著許多令人始料未及的問題。積重難返,“免費”之費的解決,并不等于困擾文化館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筆者從事群眾文化工作35年,切身感受頗多,下面,就文化館怎樣才能有效地做好免費開放工作,談談自己的拙見。
打鐵要靠本身硬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洗禮的文化館,嘗試過“以文補文”和“文化產業”的艱辛,現在回過頭來看,如何重整旗鼓直面社會,如何讓作為“衣食父母”的老百姓在免費開放的前提下,享受到文化館提供的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一個十分艱巨任務!
圖書館是通過圖書為載體開展工作,博物館是通過文物或供展出的實物為載體開展工作,文化館則是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為載體開展工作的。文化活動的多與寡,好與壞,考量著文化館的文化價值,也體現著自身的文化品位。如何讓人們在參加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得到對人生的文化滋養和文化引領,促進人的發展,提高人的素質,以文化人、啟迪民智,最終達到‘文化立人’。這應當是文化館的坐標定位。然而文化館要“文化立人”,必須首先要把自己“立”起來。意欲立人,必先自立。因為“打鐵要靠本身硬”。
文化館的硬件需要立起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政府主導下的、代表政府文化形象的工程。文化館就是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實施者。既然是一項工程,實施者就必須具有相應的資質。資質是從業的資格。然而,進行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館,多年來卻沒有相應的資質要求。因此在免費開放的環境下,加強文化館的資質建設,已顯得迫在眉睫。已經有六十多年歷史的文化館建設,再不能哪里黑了哪里歇。文化部的文化館評估定級活動,就是對文化館資質的確認。文化館的評估定級活動已經進行了四次,但縱觀文化館的評估定級,停滯不前者有之,“抹光頭”(無等級館)者有之,麻木不仁、無所謂者有之。何以如此?問題的癥結是,文化館評上等級與評不上等級,與免費開放關系不大,與當地政府關系不大。毋容置疑,文化館的資質直接關系著免費開放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之優劣。雖然文化館是其資質建設的主體,搞好自身建設責無旁貸。但是,文化館的資質建設不單是自身的事情,比如文化館的基本設施建設、人員編制建設等方面,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種政府行為,必須要有政府的主導。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必須要同評估定級相掛鉤,必須要有相應資質的基本建設。這種資質建設必須要同當地的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掛鉤,要同政府的年度考核相掛鉤。通過政府的責任制,使文化館達到相應的資質等級,從而促進文化館立起來,促進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工作健康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文化館人“文化為民 ”的思想需要立起來。值得警惕和深思的是,文化館免費開放活動的非競爭性,是否會滋生新的社會詬�。坑媱澖洕鷷r代在一些地方出現過的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應付差事的弊端,是否會死灰復燃?當然,這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的跟進和科學管理的完善,更需要文化館人的文化自覺。文化館的隊伍建設、業務建設已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自身未立,何以立人?肩負公共文化服務的神圣使命,我們文化館人時刻要有“如履薄冰”的敬業精神。
內外活動要理清
文化館是一個縣群眾文化工作的龍頭,對全縣而言具有帶動、引領作用。因此,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工作,僅僅打開文化館的大門是不夠的。
現在有種錯覺,認為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只要打開文化館的大門,開放文化館的活動和設施,就一了百了。其實這只是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山區縣,文化館的免費開放活動可以使文化館周圍的群眾走進文化館來活動,但是,那些偏遠鄉鎮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又怎么辦?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進不了縣城,參加不了一次文化館的免費開放活動,享受不了免費開放所帶來的文化實惠。那么他們的文化供給又怎么辦?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特征又如何體現?因此作為履行免費開放職責的文化館來說,不僅要搞好城區的公共文化服務,而且要搞好城區之外的,特別是偏遠鄉鎮廣大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對于縣域內的每一個老百姓都是均等的、一視同仁的。所以,文化館既要打開門讓老百姓走進來,又要讓文化館人走出去,走進基層,深入農村,把活動辦在基層,把輔導送進農村。更重要的是,要讓文化館的腳腿活起來、硬起來,就是通過輔導使鄉鎮文化站發揮實體作用,把鄉鎮的文化活動搞起來,把各村的文化室、宣傳隊帶起來。這樣縣上有文化館,鄉鎮有文化中心,各村有文化室。文化館作為龍頭,把縣、鎮、村三級網絡建設扎扎實實抓起來,一花引來萬花開,一步走活,滿盤皆贏。如近年來畢節市金沙縣文化館具體實施舉辦的農村文藝宣傳隊調演,“反對濫辦酒席,樹立文明新風”的文藝匯演,文化遺產日的花燈展演等系列活動,都是為促進全縣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所作的積極探索。
基層輔導落實處
從文化館的職能上來看,對于基層特別是文化站室的業務輔導是文化館工作永恒的主題。鄉鎮文化活動的水平,直接與文化站人員的業務水平相關。在風雨兼程的歷史進程中,文化站曾是文化館長期輔導的根據地,文化館帶動文化站把一個縣的城鄉文化活動搞得紅紅火火。老百姓都說文化館功不可沒。但是毋容置疑,這些年來,由于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的變異,文化館同文化站的聯系普遍弱化。由于種種原因,許多鄉鎮文化站目前呈現出功能減退,或被“去功能化”的狀況,不少文化站工作人員成為鄉鎮的“打雜者”。固然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與文化館這個群眾文化的“龍頭”作用的發揮不力有關聯呢?在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的語境下,筆者以為文化館不但要打開大門,迎接老百姓走進文化館,更應該深入基層,重返根據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親和力,把文化站的業務培訓抓起來,把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輔導搞起來,使文化館、站、室真正成為覆蓋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上的連結緊密的經緯線。
品牌意識要上心
文化館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又是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館通過免費開放活動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決定著轄區內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的質量。因此,要提高域內群眾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文化館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文化拳頭產品、文化藝術精品。這即彰顯著文化館的文化格調,又展示出的文化館的文化品位,是衡量一個文化館辦館水平和辦館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文化部三年一度的“群星獎”,就是文化館的文化品牌、文藝精品的檢驗平臺。是騾子是馬,都希望上這個平臺去溜溜,一個文化館的實力如何,或許在這兒可以見到分曉。一個有作為的文化館、一個有責任心的文化館長和每個有事業心的文化館人,對于群星獎,恐怕是不會袖手旁觀的。獲獎是追求,但不是目的。而是利用這個平臺,為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和公共文化服務來錘煉文化館的隊伍、鍛造文化館的精品、打造文化館的品牌、提升文化館的品位。
這是因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在普及基礎上提高,他們需要文化精品的享受,需要文化生活的精彩。雖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文化館和文化館人都去打造文藝精品,但是,所有的文化館和文化館人都應該有公共文化的精品意識,更應該有域內老百姓認賬、買賬的屬于文化館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起碼我們所提供的免費開放服務活動,應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的,應付老百姓的敷衍了事的應付差事。所以,在免費開放服務的大環境中,我們的文化館人,是否應當時刻考問著自己——我拿什么奉獻給你呀,我的父老鄉親……
綜上所述,在國家如此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今天,作為具體從業者的文化館人,要牢記“給予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警句,隨時敲響“打鐵要靠本身硬”警鐘,清醒地認識到“內外活動要理清”工作范圍,切切實實的把基層的文化工作輔導落到實處,再精心打造好有別于旁人,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就一定能把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工作抓實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