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貧困地區文化館發展的新途徑
文化館作為國家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結構之一,必須以大文化館的姿態融群眾文化的大熔爐,努力推進各類群眾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堅持文化館的公益性,又要強化市場意識,與時俱進地探索公益性文化館的多種實現形式。
關鍵詞:探索 貧困 發展 新途徑
作為貧困地區,存在有文化基礎設施落后、文化資金短缺、文化產業薄弱、文化人才缺乏等問題。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中央把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戰略出爐,為有效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起到強烈推進作用,特別是貧困地區文化館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2000----2008年這一時期,文化館與地方文化條塊分割的狀況比較嚴重,研究者很難把兩者聯系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改革開放之前相關論文寥寥無幾,折射出文化館與地方文化關系處于嚴重分裂狀態,甚至處于異化狀況。2000年以后相關論文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和提高,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的關系也進入加速融合期,各級文化館已成為促進地方文化發展的主要推手之一。
發展不平衡的文化館對地方文化發展和繁榮促進作用表現也同。如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文化館對地方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大。在邊遠貧困地區文化館對地方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就小得多。這一現象在論文上反映出:當大多數作者論述發達地區文化館對地方文化的作用時,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在論述貧困落后地區文化館對地方文化作用時,則自然而然流露出失落和憂思的情結。悖論如前所述,只有近二十多篇相關論文發表在文化雜志上,近四三十多篇發表在非文化雜志上,由此不難發現一個悖論:大多數關于文化館方面的論文為什么會發表在非文化報類雜志上。這從一個側面提示文化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對文化館有效促進地方文化發展繁榮,也許能夠起到途徑”的推動作用。
貧困地區文化館類型分析
從文化館起源、發展演變的歷程中總結與提煉出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一般規律、相互傳承及相互異化的哲學思考,具有極強的理論權威性、考證價值和普遍指導意義。從史料文獻中不難看出,中國最早的文化館是翰墨院,對各個歷史時期文化館在城市地方文化進程中的永恒價值、存在的普遍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依據。在21世紀中國文化館事業發展的路途中,文化館的發展因地獄環境差異,凸顯不同命運。特別是貧困地區文化館與發達地區文化館相比,命運是很悲慘的,上世紀80至新世紀2000年,貧困區域很多文化館連辦公用的電話費都開不起,文化工作人員點個卯轉身干自己事去了,文化館成了個空房,基本上沒有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文化館的功能基本被人們淡忘。但有的文化館始終在艱難中前行,群眾文化開展有聲有色,文化工作人員精神煥發,用不同辦法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貧困地區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探索出好做法好經驗。
文化館要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本,應該在國家立法層面和政府辦館高度上使文化館成為面向大眾的文化館,現在國家對文化館下發了相應文化開放免費資金,文化館應該要從都市走向社區、鄉村,同地方文化站一起打造文化圈。這樣為文化館建設促進地方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活動基礎。當然分門別類研究此類公共文化館、要從不同類型的文化館入手,分門別類研究探討各級各類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發展的關系,具有強烈的行業色彩,如有的雜志刊論的《公共文化館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見聞》、《貧困地方文化館為地域文化建設服務的思考》、《思變的農民與滯后的文化館事業探略》等。當然公共文化館作為由政府的公益事業單位,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表現出政府為民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誠意和意識,應立足本土為推動地方文化建設、提高地方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文化館特別是在貧困地方文化館在文化建設發展進程中,必須改革單一封閉的生存模式,走全方位開放式的社會大文化發展之路。因此,要從辦館方針、館的功能結構、服務內容、服務手段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調整。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經費不斷投入,文化館將由一般的社會文化機構逐漸演變為地方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知識中心、娛樂休閑中心,前景美好。
文化館與文化產業在這當今相輔相成,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發達地方文化館到貧困地區文化館,因地制宜實踐操作,為促進地方文化發展的實踐操作,在層面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各種模式、措施、方法、手段,具有極強的實踐操作性。眼下一些文化專家在操作文化館文化發展中,發現許多阻礙文化館發展問題,提出了促進文化館文化發展的方法: 一是文化館文化活動開展取得的成績影響和說服政府;二是根據區域和民族聚集地,重新設計文化館評估方法;三是成立全國文化館協會,加速文化館立法; 四是提升文化館專業技術教育水平;五是將現代文化館宗旨理念貫穿于日常文化活動中; 六是探索貧困地方文化發展的方法措施及對策;七是培育一批文化研究人才對文化館走向發展實踐中進行分析,能以第一手資料論述文化館對地方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文化館和地方文化問題及解決對策
文化館和地方文化本應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匹配的良性發展關系,然而由于區域、政治、歷史、人文、經濟乃至于自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我國文化館建設在館舍數量、館內功能資源、服務水平、經營理念、信息化水平、免費開放等方面還滯后于文化發展的需要,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文化館的需求。對于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根據全國幾次文化館工作會各地工作報告,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歷史上長期實行的城鄉多元結構管理,區域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二是理論和實際相脫離,官本位嚴重;三是缺乏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保障機制;四是文化館缺乏內生式自我發展機制;五是文化館缺乏將自身人、財、物等優勢轉化成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六是缺少統一的文化館有效促進地方文化發展的資源共享平臺;七是區域信息不對稱。如何解決以上問題及對策,參會者主要提出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改變以往文化館單一政府統籌性管理,向多元主體互動型治理轉型;二是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增大投入力度;三是加速立法進程,確保文化和經濟繁榮;四是轉變發展觀念和模式,樹立現代文化館理念; 五是文化館加強自身管理,打破條塊分割;六是文化館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七是建立文化館有效促進地方文化發展基本情況權威統計數據庫。
整合資源與大文化館
貧困地方文化經費不足、隊伍薄弱、機制不活,是眾多文化館長期存在的三大軟肋。面臨國家日益重視公共文化建設的新機遇,貧困地方文化館要突出重圍,大有所為,必須以大文化館的姿態融入群眾文化的大熔爐,努力推進各類群眾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一是文化系統內部資源的橫向整合;二是文化系統地域資源的縱向整合;三是社會文化資源的整合“館內館”與“館外館”的設想;四是經濟發達文化地區幫扶貧困地區;五是文化館與文化站、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整合;六是充分發動轄區的主流優勢和民間業余團隊的作用;七是以大型活動帶動小型活動的經常性開展并形成互動。筆者認為,當前,除去大型的舞臺藝術,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彼此的滲透日益明顯,許多藝術形式方面界限日漸模糊表現得尤其明顯,其功能逐漸被削弱,甚至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幾乎在每年的重大節慶日期間,文化館都會按照文化主管部門的要求,安排一些群眾性文化活動,但因為陣地、人力、財力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卻落了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
開展群眾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的主體始終是人民群眾。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切實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文化館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還必須不斷強化市場意識。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新形勢下,要實現文化館的開門辦館,要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功能和資源優勢,或通過文企聯姻開展群文活動,彌補活動資金缺口,達到宣傳企業、群眾受益的雙贏;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推出低價位的有償服務;或發揮文化館藝術門類齊全、藝術人才相對聚集的優勢,探索實踐文化藝術培訓、輔導的規�;�、連鎖化之路;或利用場地、人力優勢,為各種娛慶活動及企業宣傳服務;或聯合文化中介企業引進高質量的演出團體進行商演,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但其終極目標不是鋪就錢路,而是彌補群文事業經費的不足,增強自身發展后勁,彰顯群眾文化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而最終實現文化館的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就是要大力整合各種社會文化資源。而要實現各種社會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首先需要大文化館,設立館內館館外館。
推進貧困地區文化館發展
文化館是國家設置代表地方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基層陣地。文化館如何發揮和行使其職能,在基層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普及、活躍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人們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與科技知識,弘揚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們文化館的首要工作任務。但是,作為貧困地區文化館處于一個比較艱難前行的尷尬境地。怎樣突破這種困境,才能使貧困區域的文化館建設得到持續發展。一是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明確發展思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文化工作也要隨時代前行,我們每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都應該清醒這種現實,而各級政府部門應肩負起對文化工作支持和扶持,引導群眾文化參與到社會經濟大潮中來共同發展。二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業務水平,科學發展;文化館的特性是社會性和普遍性,是任何群體文化活動指導者,群眾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文化責任感,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強化文化館工作者自身建設,能科學地操控各類藝術活動能力。三是加強規范管理,融入文化市場,提升文化經濟;隨著社會化的潮流,文化市場化已成必然,通過展覽、演藝、輔導、培訓等藝術手段來主導文化市場。這就需要一只文化事業強,有市場運行經臉一批文化者。四是加強自身業務建設,整合隊伍資源,發展群眾文化;群眾文化必須是唯才是興,科學合理培養引進使用人才,是文化館工作是第一要素,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較強的謀略,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有效地使用人才。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文化館人才優勢,充分展示他們專業技能和文化智慧才能的實現。
文化館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指揮機構,同時也是黨的政策宣傳和傳播者。做好貧困地方群眾文化工作,即傳承了民族文化又構建了社會和諧,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級文化館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活躍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在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漸進步,文化發展積極 快速的形式下。全國各地的文化生產方式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已經在無聲無息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益完善的文化體制使得人們選擇更加自由,項目更加多元化,個人的認同感更容易引起社會的流行潮流。到前為止,多元化的市場文化消費,大眾傳播媒介的突起和群眾文化結構的多元化都對傳統的群眾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貧困地區文化館在新形勢下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突破制約文化館發展的瓶頸,成為了當前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