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作者 葉光良
大方漆器是貴州極富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明、清時期曾被朝廷列為貢品。1915年,大方漆器在美國舊金山市舉辦的“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章”;此后大方漆器與國酒茅臺、玉屏簫笛并稱為“貴州三寶”。清代《乾隆通志》載:“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為最佳。”
大方漆器質地輕巧、儲漆牢固、漆面溫潤、內斂含蓄、圖案淡雅、裝飾精美、古樸別致、造型生動,集較高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美學價值、實用價值于一身,閃耀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璀璨光芒!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08〕19號)文件下發,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之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序號:911;編號:Ⅷ-128;項目名稱: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大方縣等)。2010年9月30日,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將大方漆器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3年11月,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大方縣“中國漆器之鄉”的榮譽稱號。
據1996年9月出版的《大方縣志》記載:“大方古代即盛產優質生漆,彝族同胞常用以涂髹皮胄、馬鞍、箭筒等物品。進而以牛皮為胎胚,用色調漆涂髹,制成酒具、乳具、茶具等革器。縣境革器工藝逐具雕蟲鏤卉的繪事文彩。明初受交通、文化進步影響,縣境民間髹漆藝人在革器基礎上發展提高,于明洪武年間形成一套更為實現器皿藝術效果和實用價值的漆器工藝,開始制作皮胎漆器。胎料用牛馬羊皮,灰地、漆地工藝更為完善,裝飾具有鏤嵌填漆等技法,增多了異禽怪獸紋樣,器形品種也有增加,并有了木胎制品。明隆慶年間,大定漆器已開始銷往境外。
清代,大定(今大方)漆器以城鎮手工業生產為主,技藝進一步提高。大定皮胎漆器成為全國特色,與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甘肅填彩、四川推光雕漆、福州脫胎漆器齊名于世,并在國內獨創了具有深淺變化自然、淡雅含蓄、古樸別致藝術風格的隱紋裝飾技法。清道光年間,大定(今大方)城內漆器家庭作坊遍及大街小巷,從業者800余人,有“漆城”之稱。高檔精品作入朝貢品,皮箱、皮盤等為民間嫁女一般必備的妝奩。清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由家庭作坊開始向手工業工場發展。”
大方縣漆樹栽培的歷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大方縣境內由于地勢、海拔、土壤、氣候等自然環境適宜于漆樹生長,縣內各地均有漆樹分布,百納、長石、沙廠、瓢井等是其主要產區。大方生漆以產量多、品質優而名揚海內外,素有“國漆之鄉”的美譽。生漆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大方生漆質量上乘,漆酚含量高達70%以上,漆酚可溶于有機溶劑和植物油中,但不溶于水,可直接涂抹于器物表面致其鮮明光亮,且具有干燥快捷、結膜耐久、漆膜光潔,以及耐磨、耐腐、耐酸、耐堿、防潮、不褪色和耐高溫等特點。“方漆清如油,照見美人頭;搖動虎斑色,提起釣魚鉤。”這四句話,是對大方生漆質地優良的生動寫照。2008年,大方縣漆器行業協會成立,成功申報并獲得“中國漆器之鄉”稱號;2013年,“中國漆器之鄉”復評成功,大方再次榮獲“中國漆器之鄉”榮譽稱號。
大方生漆產量很高,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縣生漆產量就達25噸。新中國成立以后,大方縣一直重視生漆生產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縣委、縣政府從政策、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發展較快。1987年,大方縣生漆產量超過80噸,占貴州省當年生漆總產量的20%,居全省各縣產漆量的首位,在全國生漆主產縣中名列第六位。1991年,大方縣的生漆產量高達90多噸。
量大質優的生漆,為大方縣漆器的生產加工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大方漆器開始時只用牛皮制胎,制成皮碗、皮箱、皮盤、馬鞍、煙盒等。以后逐步發展到采用牛、馬皮脫胎和布胎,并以上等漆作涂料。
大方漆器制作工藝獨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藝流程繁雜,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底、漆地、罩面、裝飾六大工藝,五十多道工序,八十多道生產環節才得以完成。比較復雜的是裝飾。裝飾的技法有一百多種,總起來可分為嵌花、明花、隱花三種類型。
大方漆器圖案典雅逼真,質地堅實耐用,造型古樸雅致,漆色潤澤生輝,色彩艷麗動人,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大方漆器制作技藝精湛,表面繪有龍鳳、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并書有古代名人的詩詞歌賦,古雅莊重。裝飾多以寫實與大膽夸張相結合,形成鮮明的地方色彩。現在的產品除了保留隱花、明花、退光等傳統手法外,還發展了明光、印漆、臺花、描金、刻銀、嵌花、填彩等品種。
隱紋是大方漆器的獨特技藝,藝人巧妙地把各種花紋隱襯在漆質與胎胚之間,若隱若現,獨樹一幟。大方漆器的嵌花,細膩纖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琢,也不飾以金銀,只設淡淡潤色,所嵌景物生動盎然;圖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及春華秋實、飛禽走獸、風土人情等。五彩,是大方漆器的又一特色,色彩調配趨于鮮艷奪目,更富民族民間氣息,突破了沿襲已久的單一黑紅相襯的傳統手法,協調地運用嫣紅、翠綠、天藍、淺灰、乳白、深黃、姹紫為一體,形成了色彩繽紛的世界。
大方漆器用作食具,不導熱,不竄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堿,不易腐朽,不易褪色;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其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間也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肴均可。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官府向民間征集精品,大方縣髹漆界特制的朝珠盒、朝帽盒、鳳冠霞帔盒、滿漢全席餐具等都被列為朝廷貢品。貢品皮胎描金葫蘆,現仍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解放后,經過手工業合作化運動,大方傳統漆器得到新生。為開發新品種,發展新工藝,1958年大方縣組建了國營大方漆器廠(技師由原大定縣解放初期漆器從業人員納入手工業合作社繼而轉為縣屬國有企業),并連續兩次派人到福州取經,學習布胎、制漆、髹漆等先進工藝,引進了臺花、印錦、赤寶砂、薄涂彩繪、嵌蛋殼、臺花著色等品種,工藝水平很快得到提高。除傳統隱花、描金產品外,新增產品達200多種,許多產品實用而又美觀大方,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還出口國外市場。1991年,大方漆器廠被列為“貴州省旅游產品定點生產企業”。
1992年,大量民營資本開始涌入大方漆器產品生產加工業,這些民營資本以獨資、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全縣先后成立了7家規模較大的漆器生產私營企業,漆器生產突破原有僵化、封閉的模式,以嶄新面貌挺進漆器工藝品市場。
大方漆器集藝術欣賞與實用價值于一體,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藝品,還是理想的旅游紀念品,從20世紀50年代就暢銷日本、美國、意大利、比利時、新加坡、前蘇聯等國家和地區。
面對日益興起的龐大旅游市場,大方漆器開始改進產品造型、調整產品結構,生產小件工藝品、紀念品,以適應旅游市場的需要。目前,大方漆器產品已發展到生產各種杯、盤、碗、碟、罐、盒、瓶、壺、屏風、家具、玩具、漆畫等四百多個品種。
由于漆器工藝多以手工操作為主,工藝相對較為繁瑣和不易掌握,嚴重阻礙了大方漆器的機械化生產和大規模發展,同時,隨著老藝人年齡的不斷增長,絕大多數年輕人又不愿意接手學習,導致大方漆器技術力量青黃不接,加上漆器產品物耗大、工序多、周期長、成本高,導致大方漆器市場競爭力不足,生產發展緩慢,到2015年,全縣只有大方縣漆器廠、高光彝風漆器工藝制品廠、貴寶漆器工藝品公司、漆器雕刻工藝廠、永發漆器工藝品公司、盛豐漆器工藝廠、祥龍漆器廠、甲寅漆器工藝制品廠等8家漆器生產企業。
為了幫助企業打造“國漆之鄉”的品牌,大方縣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并于2008年主導成立了“大方縣漆器行業協會”。大方縣和漆器行業協會為漆器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漆器傳承人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性政策措施,就漆器產業的開發和利用與貴州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對民間藝術產品進行了收集整理,并加大了對漆樹種植基地的建設和規劃力度。
如今,大方漆器的加工工藝,在保留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光大;開發、生產各種漆器工藝品,已然成為大方富民富縣的一項特色產業。我們衷心祝愿大方漆器這一民族民間工藝品的藝術奇葩,在新時代陽光雨露的潤澤下,爭妍斗艷、花團錦簇、五彩繽紛、香飄萬里,開遍神州大地,開遍五湖四海!
來源:畢節試驗區雜志社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