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 蘭世勇
2021年5月24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21〕8號)文件下發,織金縣的“蠟染技藝(織金苗族蠟染)”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序號:375;項目編號:Ⅷ—25;項目名稱:“蠟染技藝(織金苗族蠟染)”;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
古時候人們把蠟染稱為蠟纈,簡單地說就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就是蠟染。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灰纈(鏤空印花)、夾纈(夾染)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于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于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于制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
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間甚至可追溯到上古時代,藝術成品在整個染織美術界都享有盛名。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和蠟染旅游工藝品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
織金苗族蠟染,圖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民間故事、龍紋等。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應用于服裝和各種生活實用品。織金苗族蠟染的歷史源遠流長,經過歲月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織金苗族蠟染源遠流長,有三大特征:線造型、精細化、滿構圖。圖紋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民間故事、龍紋等,蘊含著民族的歷史以及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被稱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這種蠟染畫蠟部位多,制作難度大,制作者需要將畫好圖紋的面料浸染定色,然后通過去蠟、漂洗、晾干,才可用來縫制衣服、裙子、背帶、枕巾、圍腰、門簾等物品,有的可套上彩色的平繡、鎖繡及馬尾繡,使蠟染工藝品更加立體、秀麗。
這里有世界上最小的蠟刀,苗族婦女們用它在織物上畫蠟,記錄民族的歷史、圖騰崇拜、神話傳說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織金蠟染大多數部位僅留1根紗線寬的藍底,因此需要畫蠟的部位相當多,制作難度相當大,此技藝堪稱蠟繪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構圖上,織金蠟染獨樹一幟。其藝術表現高度圖案化、抽象化、程序化,構圖飽滿工整,造型稚拙,顏色深藍,明度不高,呈現出深沉悠遠的沉靜之美,充滿奇幻的魅力,簡單的線條之中透著深邃的意境。
織金蠟染紋樣可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自然紋樣以花鳥蟲魚為主,在造型上經過夸張和取舍,十分簡潔明快;幾何紋樣較為抽象化,大多四面均齊、左右對稱,點線面變化豐富,結構嚴謹,其中點的運用尤為獨到。
織金蠟染圖案種類豐富,除苗家常有的蝴蝶媽媽、陰陽魚、苗龍、錦雞、吉祥鳥、銅鼓紋、山川紋等,還有其獨特的圖案傳承,如:渦頭紋、水波紋、浪花紋、鳥紋、龍頭魚、圈圈花、白萌花、玉米花、棒槌花、野草莓花、鋸齒花、蛇皮花、板凳花、小鳥花、魚翅、魚仔、魚路、蝙蝠等,其中僅蛇皮花就有數十種,總體圖案造型更是多達數千種。
蠟布畫好后,開始染色。染料以織金山區特有的板藍根、白蒿根或青蒿根、魚鰍串、毛毛菜、血藤等植物的汁液為主要原料。染色時根據浸泡的時間長短來決定染色的深淺度。待染色達到滿意的效果后,便進行脫蠟。脫蠟時,將染好色的畫布,放入燒開的水鍋里,待使蠟熔化到沸水中后再將其取出。脫蠟完成后是漂洗,將脫了蠟的畫布放到清水中洗除雜質,待晾干后一幅完整的蠟染就制作完成了,蠟染再經過鎖邊、縫紉、裝裱等深加工,即成為市場上搶手的旅游手工藝品。
“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當屬織金地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賈京生教授在他201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一書中,是如此描述織金苗族蠟染的。賈京生教授曾多次帶領團隊來到織金縣做田野調查,并由衷感嘆:“織金苗族婦女用極細的金屬蠟刀于棉布之上,不用借助剪紙或其它工具,只憑手繪卻細如發絲,堪稱世界一絕。”
在中國婦女基金會的幫助和支持下,織金苗族蠟染曾于2018年6月遠渡重洋走進英國劍橋大學,引來現場嘉賓的由衷感嘆和高度贊賞。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好這項民族民間的傳統技藝,拓展廣大農村婦女的增收致富渠道,織金縣目前成立了125家合作社及民間作坊,全縣現有蠟染傳承人4萬余人,以女性為主。目前,織金蠟染藝人已經成為推動該縣鄉村振興的一支勁旅,織金蠟染產品也越來越多地走向國內外市場,為世人所矚目和鐘愛!
來源:畢節試驗區雜志社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